蘭花本是山中草,還向山中種此花。
今天中午在重慶南路賣簡字書的天瓏書店見到一本「板橋論畫」,收錄清代書畫怪傑鄭板橋(鄭燮,1693-1765)題在繪畫作品關於畫論的相關文字。因為鄭板橋是畫蘭竹的名手,古人繪畫始於師法自然,栽竹養蘭以便觀察才能取其形意,所以書中關於這兩種植物的描述不少,大致翻了一下就買了。
午餐時細讀幾段,發現這位奇人對於種蘭的觀念竟也是「回歸自然」,與我平時養蘭的方式不謀而合。他在一幅《蘭石圖軸》上題識云:「余種蘭數十盆,三春告暮,皆有憔悴思歸之色。因植於太湖石、黃石之間。山之陰,石之縫,既已避日就燥,對吾堂亦不惡也。來年忽發箭數十,挺然直上,香味堅厚而遠,又一年更茂,乃知物亦各有本性,贈以詩云:『蘭花本是山中草,還向山中種此花;塵世紛紛植盆盎,不如留與伴煙霞。』又云:『山上蘭花亂如蓬,葉暖花酣氣候濃;出谷送香非不遠,那能送到俗塵中?』此假山耳,尚如此,況真山乎?余畫此幅,花皆出葉上,極肥而勁。蓋山中之蘭,而非盆中之蘭也。」…………《鄭板橋全集》
的確,在人工培養環境與自然環境相比,因為日照強度、溫濕度、水分供應、養分條件等環境差異下,同一種植物在型態上會具有部份差異。鄭板橋發現盆栽蘭花養得無生氣,便發想將蘭花種在庭院中的假山石隙中,模擬自然生長的狀況,結果成效極佳,蘭花姿態勁挺、香味遠播,自然的秉性被激發了。後來他的畫作,也多是將蘭花畫在石上,少畫盆蘭。我中學時代曾經學習過的永芳蘭園諸位大哥,也是憑著這個觀念在養蘭花。以國蘭為例,一般栽培方式會讓葉片薄且柔,花莖細而長。而給予較強日照與較燥的水分時,葉片厚且挺,花莖短而肥。感覺就像白面書生與海軍陸戰隊的差別,愛花人有興趣的話不妨嘗試看看。
哇..好喜歡您用鄭板橋先生的詩詞
回覆刪除果然是精於觀察的好文章啊
借物抒情的表逹..真是精選
祝福您
綠心:
知音~~~